釐清客戶需求|凝聚想像(get on board)
2023 年春天,新美館首度開放戶外園區及部分場域,成為市民們萬眾矚目的週末好去處。在此之際,新美館也希望透過發行美術館線上及實體刊物,邀請大家在正式開館前,先成為美術館的新朋友。
確認合作|成為夥伴(team up)
在新美館邀請下,平凡製作企畫、製作兩年共六期《新美誌》,以新穎而輕巧的姿態,輻射藝術多元議題。

前期調研|知識裝備(get ready)
我們除了研究新美館館舍定位,也梳理新北市在藝術、民藝、音樂等各領域的城市底蘊,並找尋與新北市有淵源的新世代創作者、KOL,以此作為潛在合作者或採訪對象。
策略發想|擬定路徑(map out)
為了讓《新美誌》能輕鬆融入周遭鄰里及藝文社群,我們特意以輕巧的傳單式載體,搭配深入淺出的文字及大面積圖片,以此作為與社群「交陪」的信物。而在採訪人選上,我們也邀請深受年輕族群喜愛的新世代創作者、KOL,希望不只能吸引本格派藝文迷,更能進一步為新美館連結起「藝文蛋白族群」。
執行|探險遠征(hit the road)
我們力邀曾獲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金蝶獎銀獎的「平面室」操刀兩年六期的《新美誌》設計,內頁採多層次、複合紙質設計,並以簡潔俐落的視覺呈現。



而在內容上,我們在第一期《新美誌》以「美術館現地路上」為題,敞開場館腹地,邀請民眾一同探索流動的藝術能量,本期設計特別呼應建築師姚仁喜以「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為發想的管狀外型建築,透過紙張層疊,勾勒蘆葦蔓生的自然意象;第二期則從土地出發邁向國際,以藝術為媒介提出生活新想像,打造「眾人的新生地」,邀請讀者展開一場藝術之旅;第三期《新美誌》以「美術館新夥伴」為核心,透過多位不同領域夥伴交流互動,創造深入民眾日常的美術館。
在 2024 年,我們持續以美術館為核心,沿著新北市的城市紋理,創造出豐富的內容。第四期《新美誌》以「民間藝術製造中」為題,挖掘富有在地特色的視覺藝術產業,並邀請職人分享創作經驗,看他們如何憑藉對一件事物的熱愛,帶來跨域與創新的契機。第五期《新美誌》圍繞著「不只是白盒子」的主旨,則走訪雙北非典型的藝文空間,並細數藝術季、藝術島等突破空間限制的創作形式,探討藝術如何與所在城市文化、常民生活相互影響,創造更多元的藝術體驗。第六期《新美誌》更以新美館內的「人」為出發點,呈現美術館如何透過企畫與現場安排,促進藝術與觀眾的對話;本期也記錄觀眾的親身體驗,邀請讀者在閱讀刊物後實地走訪,記錄「當我們在藝術裡相遇」的美好時刻。
每一期刊物內容皆附上英文摘譯,期盼將地方美術館舍的聲音,傳遞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族群。同時所有內容也同步呈現於《新美誌》線上平台,讓所有讀者皆可不受地域限制,隨時隨地閱覽。


交付|抵達遠方(reach the wonderland)
透過實體刊物,我們歡迎觀眾細品文字的力量,也感受藝術新生地蘊藏的豐沛能量;並藉由數位閱讀,我們邀請眾人不受時空限制點閱內容,在無邊無盡的想像中擾動藝術思想。同時,我們也透過媒體公關,獲得 La Vie、500 輯、Taipei Walker、TRAVELER 旅人誌、1% Style、大人物等多家媒體報導,透過傳媒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新美誌》的美好。


credits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
出版機關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總編輯
龔雅雯、張䕒育
企劃編輯
于玟、翁玉琴、龔東昇
執行編輯
陳春美、吳品萱、李婕明
企劃製作
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
總編輯
黃銘彰
副總編輯
郭慧
主編
李姿穎(Vol.01~Vol.03 )、楊孟珣(Vol.04~Vol.06)
設計統籌
平面室
助理編輯
徐韞涵(Vol.01~Vol.03 )
編輯協力
黃映嘉(Vol.04~Vol.06)
新美誌 Vol.01
採訪撰稿
陳芷儀、吳孟倫、金得心、徐韞涵
攝影
鄭弘敬、戴維
翻譯
胡庭箴
新美誌 Vol.02
採訪撰稿
徐韞涵、劉亞涵
撰稿
耿一偉、李姿穎
攝影
湯詠茹
翻譯
Alex
封面模特兒
Sab
新美誌 Vol.03
採訪撰稿
徐韞涵、吳孟倫、劉亞涵
撰稿
楊欣儒
攝影
張天駿 Liszt
翻譯
Alex
新美誌 Vol.04
採訪撰稿
翁珮恒、張詩偉、郭慧、Stella Tsai
攝影
林祐任、林冠良、Emma Wang
翻譯
劉依盈、Alex
新美誌 Vol.05
採訪撰稿
田育志、黃映嘉、楊孟珣
攝影
EGG、Ogawa Lu、翁佳如、蔡耀徵
翻譯
劉依盈
新美誌 Vol.06
採訪撰稿
黃映嘉、楊孟珣
攝影
Ogawa Lu、PJ Wang
翻譯
韞藝術工作室
插畫
Jean Zhan